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喜讯!我系青年副研究员周震强荣获复旦大学2020年度“优秀博士后”
发布时间: 2021-07-22

恭喜我系周震强老师荣获复旦大学2020年度“优秀博士后”!


复旦大学2020年度“优秀博士后”共遴选出20名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其中在站博士后10名,出站博士后10名。

 “优秀博士后”作为学校“十佳百优”评选奖项之一,旨在推动学校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表彰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激发广大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20199月,我校发布博士后队伍建设新方案,实施“超级博士后”制度,积极延揽国内外高水平人才。2020年度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遴选出的在站优秀博士后中,“超级博士后”人数占80%,新方案延揽优秀人才的效果显著。


周震强,于20122018年获得中国海洋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8年获得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新计划)和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资助,进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气象学家张人禾院士。20204月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并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青年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聚焦研究热带海洋-大气耦合模态对亚洲和全球气候的调控及其长期变化。研究揭示了2020年夏季“超级暴力梅”的成因并完善了热带海气耦合系统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机理和动力学框架(Zhou et al., 202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PNAS选为研究亮点并在期刊封面推介),系统性的揭示南亚夏季风爆发期间气温和降水年际变异机理和物理机制(Zhou et al., 2019, Journal of Climate)并提出一个新的回归预报模型,可以显著改善南亚夏季气候的预测水平(Zhou et al., 2019,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封面文章)。担任《Nature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Climate》等十余家国际SCI期刊审稿人,《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和《Frontiers in Climate》评审编辑,全国“博新计划”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复旦大学博士后校友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希德书院2020级新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旦大学原创科研个性化支持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恩师引路,脚踏实地

在复旦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读博期间,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仍有所欠缺,对于将来是否走学术路线仍不够自信。在博士导师谢尚平教授的培养和推荐下,我最终选择来到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继续深造,从事学术研究。在博士后合作导师张人禾院士的悉心指导下,我的博士后课题研究虽屡有挫折但总能峰回路转。经过努力,我的博士后研究终于有所突破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2020年夏季,我国经历了1961年以来最强的梅雨期,造成严重的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被媒体称为“超级暴力梅”,与以往通常出现在太平洋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不同,这次极端梅雨事件也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多种观测资料,结合数值模拟试验,我们发现2020年“超级暴力梅”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发生的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印度洋偶极子事件,而不是像往常一样主要受到太平洋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我们提出印度洋本身的海洋-大气耦合模态(即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及其引起的南印度洋缓慢移动的海洋罗斯贝波动)也能影响我国夏季梅雨,该研究拓展了传统上太平洋厄尔尼诺通过印度洋“电容器效应”影响东亚夏季风的理论框架,也为理解东亚夏季风变异机理和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最终,该研究以“Historic Yangtze flooding of 2020 tied to extreme Indian Ocean conditions”为题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并被PNAS选为研究亮点并在期刊封面推介。这项研究也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参加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学术年会

在两年多的博士后期间,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勤勉的工作态度都使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虽然工作繁忙,张老师总会关心和指导每一位学生,从张老师给我回复的邮件以及修改文章和基金申请书中,常常看到的时间是在深夜以及凌晨。系里的老师和同学也经常发现晚上夜深人静时系楼里还有一间办公室亮着灯,不用说那便是张老师的办公室。博士后是我走向独立科研的转型期,也是厚积薄发的黄金时期。复旦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软硬件条件和人文环境,在这里,大师云集,引领创新。两年多的博士后经历,不仅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也增强了自己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与导师和课题组部分成员

现在,我已是复旦大学的一名教师,饮水思源,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离不开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提供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和支持,也离不开学校博士后工作办公室的领导和老师们在背后的工作和付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脚踏实地,以各位优秀的复旦教师为榜样,努力学习他们对待科研的严谨勤勉和对待学生的奉献精神,并将之传承下去。

复旦大学博士后凝聚力活动

第二届“博新计划”前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