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院系简介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和大气科学研究院在同一套领导班子下协同发展,互为支撑,人才培养在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科学研究在大气科学研究院。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简介

大气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天气、气候、海洋变化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全球变暖、台风灾害、大气雾霾、海平面抬升以及冰川融化等一直是人们关心与热议的话题,加强大气与海洋的学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1月,复旦大学批准建立大气与海洋科学系,2018年4月,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正式成立。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现设气象学与大气环境、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海洋气象学与物理海洋四个学科方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一直以培养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的尖端人才为理念。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成立完善了复旦大学的学科体系,也是上海市首家大气与海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现已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学实验和实践条件先进,拥有大批现代实践教学基地。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合作层次高,海外同行高校合作数量多,已与数十所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目前每年招收大气科学本科专业25名左右,从三年级起实施分方向培养,涉及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应用、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法、流体力学、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科学基础、大气探测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天气分析与预报、统计分析与预报、数值天气预报、热带气象学、现代气候学、雷达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卫星遥感学(含大气与海洋)、物理海洋学基础和海气相互作用基本原理等。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人才培养的特色体现在个性化培养、专业化训练和国际化视野等几个方面。在个性化和专业化培养方面,设立拔尖人才计划等措施,鼓励学生投入创新实践。为了强调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采取了学生出国交流、国际合作办学等多项措施,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国际接轨。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应届毕业生可赴国际一流大学攻读学位,也可选择在国内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就业单位包括:与大气、海洋、环境等有关的国家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公司,主要有高校、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环保部、航空公司、能源公司等。

  

大气科学研究院简介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是地球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输送及其循环的关键桥梁和重要的决定因素。大气圈是地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它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决定了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大气科学旨在研究并揭示大气与空气质量多时空尺度变化的过程、特征、规律和机制及其与地球系统其他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天气、气候、大气环境质量的预报、预测和预估水平,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与解决方案。因此,在地球科学领域,大气科学近几十年来在国际上一直是地球科学中的领头学科之一。特别是,大气科学为高质量的数值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提供了科学支撑,使其成为了现代科学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鉴于大气科学本身及其在地球科学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了完善复旦大学的学科体系,加强复旦大学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提升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复旦大学于2016年4月增设大气科学学科,并建立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

大气科学是综合性、交叉性强的现代科学。需要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人类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如无线电、火箭、雷达、电子计算机与人造卫星,问世伊始,便被大气科学有效运用,促进了大气科学的迅猛发展。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将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借助复旦大学在上述学科方面已有的基础与实力开展大气科学研究,以天气、气候及其与大气环境的交叉为突破口,以全球变暖与大规模人类活动(长三角城市化的规模、强度与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为背景,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台风、暴雨、热浪、寒流等)、大气环境(雾霾、大气污染)、 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等)等发生发展的机制、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与预报预警的理论与方法。

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通过引进相关学科带头人、整合校内现有的相关学术力量,组建天气、气候和环境学科等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的构成注重学科交叉,特别是天气和气候与大气环境之间的交叉。在此基础上成立若干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室。面向国家需求,选择前沿研究领域进行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综合研究,并积极发展国际合作、申报国家和上海市项目。建立国际化的大气和环境学科研究生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气、海洋和环境学科的理论和观测融合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积极与上海市气象、环保部门及有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合作机构,在科研和教学中进行实质性合作,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