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我要投稿
海洋气象系列报告第5期:戴建华老师 ——“长三角地区雷暴活动与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 2020-08-28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与中国气象局-复旦大学海洋气象灾害联合实验室联合主办的海洋气象系列报告第5期学术报告会于2020年8月26日在线上召开,上海市气象局戴建华首席预报员针对“长三角地区雷暴活动与成因分析”做了精彩报告。本次报告吸引了众多校内校外科研和业务人员及研究生参加。

       戴建华老师根据长期研究结果并结合业务预报实际,详细介绍了长三角地区雷暴活动特点和成因以及预报难点,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雷暴活跃区主要位于一些中型城市、山区(特别是孤立山地)和水陆交界附近,局地型单体所占比例最高,且与城市、山地和水陆边界有关,中距离雷暴密集于水陆交界地区,长路径雷暴集中在几条主要移动走廊;盛夏雷暴具有午后单峰型,梅雨期有双峰型特点;垂直结构特征上,雷暴在盛夏期发展最为旺盛,梅雨期次之,但强雷暴在各个季节间差异减小;新生雷暴发生峰值区位于12-18时,但长距离移动雷暴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城市下风方向为一个明显的雷暴加强区,局地强雷暴和中距离雷暴的分别位于城市下游约10-30km、20-40km的距离内,明显的雷暴减弱区则位于水陆交界的大型水体一侧,长距离雷暴从水面“上岸”后和地形迎风坡处有明显的加强;长三角地区雷暴分布差异为太阳辐射及下垫面不均匀所致,长生命期雷暴与天气背景有关系;新生雷暴的触发和发展阶段往往与城市热岛、山谷环流、海陆环流有关,它们的叠加效应导致局地强雷暴更易新生;多种类型的海风锋及其与城市热岛的相互作用,在雷暴触发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报告结束后,戴建华老师与参会者针对我国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生成、发展演变规律以及预报技术及热点科学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戴老师的报告让在线参会人员对长三角地区雷暴特征和演变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预报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明确了目前在强对流天气研究方面的前沿科学问题。

       报告人简介戴建华,上海中心气象台技术总工,正研级高工,“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长期从事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承担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和预报预警技术及业务系统研发。现担任中国气象学会雷电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创新预报员团队带头人之一,上海市气象局强对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曾获得全国气象行业预报技能大赛个人全能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及“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防汛先进个人”、“上海市世博工作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