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气候变暖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夏季热浪科学应对”科普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 2020-08-11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世界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多国肆虐,而北半球已经进入夏季高温阶段。如何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全球疫情防控双重压力下,科学应对今年夏季的高温热浪?社会面如何做好科学应对?这些问题引起了大气科学、公共卫生和流行性病学等领域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8月6日,由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气候变暖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夏季热浪科学应对”科普座谈会在线上举行。活动响应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科技战疫,创新强国”的号召,力求通过科学知识普及体现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于民;通过介绍跨学科科学研究的成果及其社会应用,宣传科技抗疫的成效, 为社会民众及时解疑释惑。

       据介绍,本次科普讲座旨在共享全球气候变暖和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知识,呼吁全社会高度关注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热浪对公众健康的影响,高度关注两者叠加作用及其对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并提出科学应对的建议。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系主任及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流行病学教研室副主任王伟炳,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袁嘉灿,上海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谈建国,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先后以“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候变化与新冠肺炎的预防策略及效果”“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热浪的响应和风险”“上海高温热浪和城市热岛演变与科学应对”“热浪的健康危害及应对”为题作科普报告。会议由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发展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汤绪主持。

       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代表,浙江绍兴国杰实验中学、浙江永康市明珠学校、湖南株洲市第三中学的师生等中学代表,复旦大学学生共同与会,并与主讲嘉宾们在线互动。

       会议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以升高约1℃。过去的五年是185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热的五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大气环流的特征变得更有利于热浪发生,从而使得热浪强度增大,持续时间会变长,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多。这将增大全球遭受强热浪袭击的风险。会议建议开展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试点,建立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加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人群健康领域研究,组织开展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项目,增强公众应对热浪等极端天气的能力。

       会议还提出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应对夏季热浪的建议。我国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期,公众在遵守降低新冠肺炎传播风险的规定同时,还需要注意在炎热夏天尤其是热浪期间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和降温设施的问题。

       会议提出,佩戴口罩是阻断新冠肺炎传播的有效途径,然而口罩的使用在炎热的环境下有可能提高中暑的风险。在户外通风良好并保持足够的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尤其在户外运动时可以不佩戴口罩;在人员密度较大的区域特别是室内公共场所或安全社交距离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仍需佩戴口罩;公众在夏天选用口罩时,可以考虑一些较为舒适的医用口罩。

       在热浪期间,公众应科学使用空调来避暑降温。然而空调的过度使用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更容易感染疾病。会议建议,民众在预防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更要注意合理使用空调,使用分体式空调的用户需做好空调自身的消毒,并注意勤开窗通风换气。在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公共场所和办公场所,应当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下发的《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南》,安全使用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并做好公共场所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

       会议还强调,65岁以上老年人是新冠肺炎和热浪的共同易感人群,具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包括患有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患者)、露天作业者如建筑和环卫人员、医护工作者和社会服务保障人员、孕妇、新冠肺炎患者和康复人群、在新冠肺炎患病过程中造成肾器官损伤者等,都是易感人群,尤其需做好防护和补充水分。

       据悉,复旦大学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气象科学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不断提升学校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2016年,学校增设大气科学学科,并建立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2017年,取得本科专业招生资格;2018年,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成立并获批博士点;2019年11月,又获批设立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建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和大气科学研究院面向国家需求,在前沿领域开展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综合研究,并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化的大气和环境学科研究生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气、海洋和环境学科的理论和观测融合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积极与上海市气象、环保部门及有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合作机构,在科研和教学中进行实质性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由复旦大学大气科学与海洋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发展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等正在共同推动的多灾种风险互联大数据预警与治理研究卓越中心的建设,开展相应的风险治理研究,主动对接相关国际组织与国际合作网络体系,对提升复旦大学的国际影响、促进国际化水平、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推进多灾种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依托相关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一支大气、环境、公共卫生相关领域以及具有参与全球治理知识和智力支撑能力的优秀专业人才队伍,积极组织带领复旦师生参与防灾减灾和全球治理活动。在参与中作贡献,在服务中实现提升与跨越。


相关报道:


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310780?channel=weixin

新华社客户端 ——《疫情叠加热浪 专家支招科学应对》



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yiliao/20200806/364938.html?timestamp=1597138505449

文汇报 —— 专家提醒:夏季天气不能抑制新冠疫情,市民仍需戴好口罩注意防护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8/443796.shtm

科学网 —— 《疫情防控+高温热浪,今夏如何科学应对?》



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20-08-10/page_05.htm 

解放日报 —— 《如何科学应对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