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海洋气象系列报告第14期:李泽椿院士——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化解关键在气象监测预警和服务
发布时间: 2022-01-05


20211220日开展了海洋气象系列报告第14期学术报告会,特邀国家气象中心前主任李泽椿院士,在线分享了题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化解关键在气象监测预警和服务”的精彩报告,我系王桂华教授主持报告会。报告由我系与中国气象局-复旦大学海洋气象灾害联合实验室共同主办,科技部重点专项2019YFC1510100项目组协办。本次报告吸引了包括复旦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气象局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业务人员参加。

李院士的报告结合甘肃舟曲泥石流、江苏南通极端大风、北京721极端暴雨、2008年南方寒潮、1993年甘肃“黑风暴”等几次影响较大的灾害实例强调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总结出要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提高灾害应急能力的经验教训。也谈到农业是对气象条件最为敏感和依赖性最强的产业之一,气象灾害频发会威胁粮食安全。报告提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国家的紧急需求,大气和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须以防范自然灾害为己任,要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李院士还对比了1975年和今年发生的河南暴雨,今年由于预报预警准确及时,防汛救灾工作迅速有力,因此人民生命财产救援,交通通讯恢复,后续应对措施相对于1975年都有重大进步。通过对比不同数值预报结果,分析出数值预报对暴雨过程可预报性较好,但是对降水极值和落区的预报还有进步空间,需要科技工作者的继续努力。最后结合大气活动的复杂性,提出建立科技先进和服务有效的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工程体系,为防灾避灾的科普工作提供对策建议。

李泽椿院士的报告高屋建瓴,娓娓道来,通过丰富的事例强调了监测和预报的重要性,介绍了预报工作的进步和困难,也据此对大气和海洋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报告结束后,李院士对来自各单位的与会者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独到又有建设性的解答,对未来研究和预报业务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报告人简介:李泽椿院士,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1996年任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天气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研制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短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研制了我国的台风与暴雨数值预报系统;主持了“并行计算在数值天气预报(NWP)中应用”科研项目,并领导研制MICAPS系统。其主持项目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2001年荣获何梁何利奖,2004年荣获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贡献奖,2020年荣获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学技术奖。


供稿人:张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