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海洋气象系列报告第13期:傅刚教授 ——北半球爆发性气旋的特征
发布时间: 2021-12-02


20211122日开展了海洋气象系列报告第13期学术报告会,特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傅刚教授通过网络视频(腾讯)会议的方式,分享了题为“北半球爆发性气旋的特征”的精彩报告,我系王桂华教授主持报告会。该报告会由我系(院)与中国气象局-复旦大学海洋气象灾害联合实验室共同主办,科技部重点专项2019YFC1510100项目组协办。本次报告吸引了包括复旦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气象局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业务人员和学生参加。

傅刚教授从“气旋”这个名词的来历出发,强调了温带气旋是影响中纬度天气的重要“角色”,进而展开介绍了温带爆发性气旋的基本定义和来历,以及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的修正。报告详细分析了北半球爆发性气旋的气候特征,研究基于YoshidaAsuma对爆发性气旋的定义并剔除了风速小于8级的1112个个例,之后对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别进行地转调整。

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区域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在空间分布上看,两个区域的爆发性气旋分布均位于槽前,两个关键位置(快速加深区和初始爆发源地)都集中于斜压性比较强、表面海温梯度比较大的区域,且都主要分布在大洋西部。在发生频次上看,两个区域都是夏季发生次数最少,冬季最多。两个区域又有各自的特征,在太平洋区域,爆发性气旋发展速度更快,爆发时长更长,高空急流更明显,而大西洋区域气旋强度更强。傅教授还介绍了两个区域爆发性气旋四个季节的统计特征以及移动路径。这些研究描述了北半球爆发性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对爆发性气旋以及温带气旋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

傅刚教授的报告从新闻热点出发,系统介绍了爆发性气旋的研究历史和研究成果,内容丰富,科学严谨又紧贴时事。在讨论环节,他与来自各单位的与会者进行了深度探讨且给出了具有开放性的专业解答,对未来研究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考空间。


报告人简介:傅刚,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台风、海雾和海上爆发性气旋的研究。在国内外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英文专著两部,2018 年出版《海洋气象学》,研究成果对于丰富海洋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系统的认识水平做出了贡献。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国优秀气象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863”项目以及中国气象局行业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


供稿人:张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