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上海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 2023-02-20


219日,依托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建立的上海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召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处处长许开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人禾,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马余刚出席会议,共同为前沿科学研究基地揭牌。学术委员会专家及依托单位40余人到场参会。

▲ 基地揭牌仪式

马余刚代表学校感谢市教委一直以来对复旦大学的关心支持。他表示,学校始终坚持在自主原始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家任务上发挥率先引领作用,一方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积极优化学科规划发展战略布局;另一方面,以学科融合创新为支撑,组建校内实体科研机构,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科研创新平台,大力提升学科交叉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市教委的支持下,“上海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前沿科学研究基地”获批立项建设,将有助于优化建设学校以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布局,并极大地促进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的交叉融合。作为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主体,学校将按照市教委要求,通过加强政策支持、组织跟踪管理、完善对接服务等方面做好对基地的支持保障,指导大气科学研究院做好基地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建设工作。

许开宇表示,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是上海市教委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和上海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计划的具体举措。她指出,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应以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为引领,开展前瞻性、原创性、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原始创新主战场和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打造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声誉的学术平台,支撑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产出一批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她希望,在复旦大学的领导下,“上海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前沿科学研究基地”能够聚焦海-气相互作用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更多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性成果,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合作和交叉研究范式,成为上海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基地,以引领海洋-大气相互作用领域发展。

随后,基地主任张人禾院士为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各位委员现场颁发了聘书,并由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基地副主任、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桂华教授对基地的基本情况、工作进展和发展规划作了详细介绍。他强调,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既是当前大气和海洋科学的国际前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提高极端天气气候等相关海-气相互作用事件的预报能力、应对和减轻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的国家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吴立新院士、穆穆院士、王业桂总工程师等学术委员会成员首先对基地的建设成果表示了充分肯定,并对基地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他们认为,必须充分发挥复旦大学的综合性学科和科技优势,必须坚持原始自主创新,同时还强调了开展国内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张人禾院士为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颁发聘书

▲基地副主任王桂华教授作基地工作汇报

▲会议现场

最后,基地主任张人禾院士感谢基地学术委员会成员为基地建设把脉,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他表示,基地的全体成员一定会全力以赴实现预期目标,取得更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努力建成引领海洋-大气相互作用领域发展的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天气、气候问题的核心内容,在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国防安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目前正朝着观测智能化、预测精细化、服务现代化等方向迅猛发展。海洋和气象观测依赖于卫星、雷达、自动气象和海洋观测等高尖端科技,理论涉及气象学、海洋学、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和大数据等多门基础学科,预测则需要高性能计算机群。因而,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是现代科学知识与尖端技术的结合,是解决对人类认识世界具有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依托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于2021年获批。基地将围绕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与海洋学科的交叉、先进技术与前沿研究的结合,深入开展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观测与机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规律与可预报性、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系统研制及应用等三方面的研究。